成语字典
不壹而三
bùyīérsān指再三;多次。《孔子家语·弟子行》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。适鲁,见孔子曰‘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,不壹而三焉。赐也辞,不获命;以所见者对矣。’”无
日期 2025-04-14 阅 1然泪下
怆然泪下,拼音chuàngránlèixià注音ㄔㄨㄤˋㄖㄢˊㄌㄟˋㄒ一ㄚˋ解释怆然:伤感的样子。伤感地流泪不止。形容非常悲痛。出处《中国现在记》楔子:“你我今生之时,处今之世,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独立苍茫,怆然泪下。”用法作谓语;指伤感。感情怆然泪下是贬义词。繁体愴然涙下近义怆然涕
日期 2025-04-14 阅 1探赜钩深
tànzégōushēn探索幽隐,求取深意。语出《易·系辞上》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。”无
日期 2025-04-14 阅 3内圣外王
nèishèngwàizhǔ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,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。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。《庄子·天下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,以自为方。”无
日期 2025-04-14 阅 3强弩之极
qiángnǔzhījí犹强弩之末。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,起不了什么作用。无无
日期 2025-04-14 阅 4没头苍蝇
méitóucāngying比喻乱闯乱碰的人。清·俞万春《荡寇志》第97回上年往东京买卖,与那个没头苍蝇牛信曾相认识。”没有训练的部队是乌合之众,不讲战术的指挥员是~。★《刘伯承回忆录·治军必先治校》
日期 2025-04-14 阅 3贯通融会
guàntōngrónghuì犹言融会贯通。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,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。宋·袁燮《〈象山先生文集〉序》自始知学,讲求大道,弗得弗措,久而寝明,又久而大明,此心此理,贯通融会,美在其中,不劳外索。”泥法而不知变,非算之胜也,盖有~、神而明之者存焉。★明·吴承恩《〈诸史将略〉
日期 2025-04-14 阅 2林下风气
línxiàfēngqì林下幽僻之境;风气风度。指女子态度娴雅、举止大方。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王夫人神情散朗,故有林下风气。”无
日期 2025-04-14 阅 4寸步难移
cùnbùnányí连一步都难移动。形容走路困难。也比喻处境艰难。元·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想当年在小舟中,寸步难移。”无
日期 2025-04-14 阅 3疱丁解牛
庖丁解牛,拼音páodīngjiěniú注音ㄆㄠˊㄉ一ㄥㄐ一ㄝˇㄋ一ㄡˊ解释庖丁:厨师。厨师解割了全牛。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;技术纯熟神妙;做事得心应手。出处先秦庄周《庄子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……”例子我们这位老教授一走上讲台,便如庖丁解牛,游刃有余。正音“
日期 2025-04-14 阅 3毛发耸然
máofāsǒngrán毛发竖起。极言惊骇、恐惧。同毛发悚然”。无无
日期 2025-04-13 阅 4吊尔郎当
diàoerlángdāng形容仪容不整,作风散漫,态度不严肃或不认真。无你不能总是这样~的好不好?
日期 2025-04-13 阅 3吹吹打打
chuīchuīdǎdǎ指各种乐器的合奏。也用以形容故意渲染某种言行或事物,吸引别人注意。明·天然智叟《石头点·郭挺之榜前认子》忙忙与女儿说知,叫老妈央人相帮打点。早鼓乐吹吹打打,迎人村来了。”俺倒去~伏待著他听。★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听稗》
日期 2025-04-13 阅 2蜂营蚁队
fēngyíngyǐduì比喻乌合之众。明·宋濂《次刘经历韵诗》一朝闽寇掠乡部,蜂营蚁队来无涯。”无
日期 2025-04-13 阅 4春生秋杀
chūnshēngqiūshā春天万物萌生,秋天万物凋零。唐·白居易《贺杀贼表》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,子育群生,合天覆地载之德,顺春生秋杀之令。”无
日期 2025-04-13 阅 4胆大心细
dǎndàxīnxì形容办事果断,考虑周密。《旧唐书·孙思邈传》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。”以~勇猛灵活的战斗作风,炸死炸伤了几百名敌人。★峻青《不尽巨涛滚滚来》
日期 2025-04-13 阅 4抽段楔
chōudīngbáxiē比喻解决疑难。丁,钉”的古字。元·李寿卿《度柳翠》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,心生疑惑者,请垂下问,我与他抽段楔。”一本作抽丁抽楔”。无
日期 2025-04-13 阅 4弹无虚发
dànwúxūfā弹弹子或子弹。弹子或子弹颗颗中靶,没有一颗打出靶外。形容百发百中。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十六回弓弦响处,那弹子如雨点一般打将出去,真是‘弹无虚发’,每发一弹,岸上即倒一人。”无
日期 2025-04-13 阅 7零珠碎玉
língzhūsuìyù比喻零碎的却值得珍惜的事物。亦作零珠断璧”、零珠片玉”。无无
日期 2025-04-13 阅 8不根之论
bùgēnzhīlùn根根据;论言论。没有根据的言论。《汉书·严助传》朔、皋不根持论,上颇俳优畜之。”苟足以移科举骫骳之文,~,是某等之心,而识者岂必以是而尽求公哉。★宋·陈亮《郑景望杂著序》
日期 2025-04-13 阅 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