蕡
李商隐《赠刘司户蕡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,赠刘司户蕡李商隐江风扬浪动云根,重碇危樯白日昏。已断燕鸿初起势,更惊骚客后归魂。汉廷急诏谁先入,楚路高歌自欲翻。万里相逢欢复泣,凤巢西隔九重门。试题 ①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?有没有象征意义?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。 ②颔联的“已”、“更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“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友情,同时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?阅读答案 ①用浪打礁石、船下双锚描写大江(湘江)的惊涛骇浪,象征着当时的动荡、险恶的局势。 ②两个虚词有力地将刘司户短时间遇到的事情连接起来,充满同情之心。 ③全诗情景交融,有友谊、有愤怒、有讥讽,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友情,又表现出伤时忧国之思。二(1) 请简要说明首联中“动”、“昏”二字艺术效果。(5分)(2) 尾句“凤巢西隔九重门”有何内涵意蕴?请简要分析。(4分)(3)“汉廷急诏”“楚路高歌”两个典故分别指历史上哪两人?写出他们姓名。(2分)参考答案(1)“动”,摇动;“昏”,昏暗。此二字,从视觉与心理感受角度(1分),运用夸张手法,(1分)描绘浊浪奔腾,风云蔽日、天昏地暗、樯摇舟危景象,(1分)象征晚唐动荡险恶的局势,突出诗人强烈的心理感受,(1分)暗寓诗人对恶劣政治环境的强烈不满及对时势动荡不安的深切忧虑。(1分)(2)“凤巢”原指凤凰之巢,比喻贤臣施展才华之地(1分),“九重门”比喻帝王朝廷(1分)。“西隔”比喻友人与自己虽有济国匡世才志,因忠被贬、不得重用的境遇(1分)。整句用典,含蓄表达对奸臣当道,君王昏聩的激愤与无奈之情。(1分)(3)贾谊(1分)、屈原(1分)。创作背景刘蕡,公元826年(敬宗宝历二年)举进士,博学能文,性耿直,嫉恶如仇,有澄清天下之志。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。公元847年(宣宗大中元年),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郡和郑肃通好。次年正月南返时,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,李商隐写此诗相赠。鉴赏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。黄陵庙在黄陵山上,相传为舜妃葬处。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,山峰兀立,水势奔腾。时间正是初春,漫天阴沉,加上江风浩浩,越发扬起了浊浪。看来好似“云根”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,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。船上高高的桅杆,在江风中摇摇晃晃,分外显得日暗天昏。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,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的写照。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,勾画了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....